返回網站

粗大動作 第一單元:關節活動

人體長時間不動,容易讓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與韌帶等軟組織縮短變緊,減少關節活動的角度,造成關節僵硬,久而久之肢體就變形了。指導學生進行關節運動,對於維持學生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當學生的肢體無法自行活動時,需要教師協助該生進行關節活動。

 

本單元「關節活動」的教學訓練活動,包括「被動關節運動」、「部份協助主動關節運動」及「主動關節運動」等三大類;其中「被動關節運動」指該生須由照顧者執行各關節的活動;「部份協助主動關節運動」指該生無法自行做到全角度的關節活動,需由照顧者部份協助,才能達到全角度的關節活動;「主動關節運動」指該生能自行完成全關節角度的關節活動。

 

教師可以將關節運動當作每天例行的照護活動,或課程前的熱身活動。教師進行「被動關節運動」和「部份協助主動關節運動」前,因學生的個別差異頗大,教師於協助學生之關節活動前,建議由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評估該生的生理上是否有活動的風險,並依治療師之指導下進行學生的關節活動,以維護學生的安全。當學生進行「主動關節運動」時,需注意學生的動作是否正確。關於各關節的動作,請參考本單元後面之附錄一:關節活動簡介。

單元目標:防止關節攣縮、變形。

能力指標:依據教育部(民100)公布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有關於學生「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中,在「動作機能訓練領域課程」下的「關節活動」分段能力指標如下:

1-1-1-1 能配合他人執行被動關節運動。

1-1-1-2 能在他人協助下,主動做出手腳的肢體動作至其完全之角度。

1-2-1-1 能完全主動做出手腳的肢體動作至其完全之角度。

依據上述能力指標分析,歸納出三大類「關節活動」的教學訓練活動,分別為「被動關節運動」、「部份協助主動關節運動」及「主動關節運動」三大教學活動,其架構如圖1-1關節活動度能力指標架構圖。

圖:1-1 關節活動度能力指標架構圖

broken image

活動素材一:被動關節運動 (能力指標1-1-1-1)。

說明:「被動關節運動」是指學生無法主動移動肢體,須借助照顧者之協助,讓各關節達到完全角度動作的教育訓練活動。請依治療師指示進行「被動關節運動」。

(一) 頸、胸、腰:請依治療師指示進行。

1.頸。

2.胸、腰。

(二) 上肢(含兩側上肢)

1.手指:屈曲與伸直。

2.手腕:屈曲與伸直、橈偏與尺偏。

3.前臂:翻轉手心與手背。

4.手肘:屈曲與伸直。

5.肩關節:後屈與前伸、外轉與內轉、水平外展與水平內縮、外展與內縮。

註:肩胛骨視需要進行鬆動;肩關節屈曲超過肩高時,須注意同時外轉。

(三) 下肢(含兩側下肢)。

1.腳指:屈曲與伸直。

2.腳踝:背屈與蹠屈、內翻與外翻。

3.膝關節:屈曲與伸直。

4.髖關節:屈曲與伸直(屈曲勿超過90∘)、外轉與內轉、外展與內縮(內縮勿超過身體中線)。

活動素材二:部份協助主動關節運動 (能力指標1-1-1-2)。

說明:「部份協助主動關節運動」是指學生無法完全主動移動肢體,部份自己移動,部份借助照顧者協助,達到完全角度動作的教育訓練活動。請依治療師指示進行「部份協助主動關節運動」。

(一) 頸、胸、腰:請依治療師指示進行。

1.頸。

2.胸、腰。

(二) 上肢(含兩側上肢)。

1.手指:屈曲與伸直、橈偏與尺偏。

2.手腕:屈曲與伸直。

3.前臂:翻轉手心與手背。

4.手肘:屈曲與伸直。

5.肩關節:後屈與前伸、外轉與內轉、水平外展與水平內縮、外展與內縮。

註:肩胛骨視需要進行鬆動;肩關節屈曲超過肩高時,須注意同時外轉。

(三) 下肢(含兩側下肢)。

1.腳指:屈曲與伸直。

2.腳踝:背屈與蹠屈、內翻與外翻。

3.膝關節:屈曲與伸直。

4.髖關節:屈曲與伸直(屈曲勿超過90∘)、外轉與內轉、外展與內縮(內縮勿超過身體中線)。

活動素材三:主動關節運動 (能力指標1-2-1-1)。

說明:「主動關節運動」是指學生可以配合指令主動移動肢體,達到關節全角度活動的教育訓練活動。操作姿勢依學生的需求採用坐姿或是平躺,可用玩具引誘或是口頭上指導學生進行動作;如學生無法完成全角度的動作,請給予部分協助。

(一) 頸、胸、腰。

1.頸(頭勿過度後仰)。

(1)使用玩具讓學生追視,注意頭部的動作從左轉到右、從右轉到左、從上到下、從下到上。

(2)口頭提示學生將頭轉向左側、轉向右側、向上抬頭與向下低頭。

2.胸、腰。

(1)使用玩具引誘翻身到左側、翻回平躺;翻到右側、翻回平躺。

(2)口頭提示學生翻身到左側、翻回平躺;翻到右側、翻回平躺。

(二) 上肢。

1.手指、手腕:屈曲、伸直。

(1)握拳、放開。

(2)握住扶手(無障礙扶手、助行器、跑步機…)、放開扶手。

(3)撿沙包(或是球、小玩具等)、放開沙包。

2.前臂、手肘:

(1)前臂旋轉:用掌心與掌背交替拍腿、翻牌。

(2)手肘屈伸:推拉箱子、用手拍打懸吊的小皮球、將小木塊(小玩具、小球)從近端放置到遠端;將遠端的玩具取回近端。

3.肩關節:前屈與後伸、外轉與內轉、水平外展與水平內縮、外展與內縮。

(1)前屈與後伸:

a.將小球從腰高拿到高於頭部的籃子。

b.將小球從高於頭部的籃子取回到腰高。

(2)外轉內轉:

a.用手摸後腦杓(外轉)、用手摸背部(內轉)。

b.用左手拿積木,於後腦杓交給右手(外轉)、右手移動到下背部(臀部上方)交給左手(內轉)。

c.梳頭、戴帽或脫帽(外轉)。

d.往上拉褲頭(內轉)。

(3)水平外展與水平內縮:

a.將放在桌面上的積木(小玩具、小球)從外側的積木拿到前方(內縮)、將前方的積木拿到外側(可依形狀、顏色進行分類) (外展)。

b.開窗(外展)、關窗(內縮)。

c.開拉門(無障礙廁所) (外展)、關拉門(內縮)。

(4)外展與內縮:將放在身體側面指節高度的積木(小玩具、小球)從外側拿到頭頂上方(外展)、將頭頂上方的積木從外側拿到身體側面指節高度(可依形狀、顏色進行分類) (內縮)。

4.能使用健側協助患側執行被動關節運動(適用於偏癱)。

說明:大腦分成左半球與右半球,左大腦半球支配身體的右側,包括右上肢與右下肢,如左大腦損傷,將影響右側肢體的感覺與動作,稱為右側癱瘓;反之,右大腦受損,影響到身體左側,稱為左側癱瘓。偏癱的患者是指大腦半球受損,造成對側肢體受損稱之。

(1)好手幫癱手做被動關節活動(手指及手腕)。

(2)好手帶癱手舉高。

(3)好手帶癱手撿拾玩具到不同位置。

(三)下肢:

1.腳趾:屈曲伸直、用腳趾撿拾小玩具。

2.踝關節:背屈蹠曲(腳板往上往下)、外翻內翻(腳板往外偏、往內偏)。

3.膝關節:屈曲伸直、踢小皮球。

4.髖關節:屈曲伸直、外展內縮、外轉內轉。

5.下肢綜合的主動關節活動:行走、站立撿拾地面的玩具、沙包等。會做這些動作就不須要做關節活動。